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非道路移動工程機械數量猛增。
據中國機電產品流通協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目前約有1000多萬臺各類民用工程機械活躍在建設施工一線。其中,租賃企業約占20%,個體戶機主占80%。
為了規范非道路移動工程機械管理與使用,加快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環境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早在2016年,生態環境部就依法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信息公開工作。
如今,全國非道路移動機械行業現狀如何?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工程機械數據信息采集都有哪些技術創新手段?近日,本網獨家采訪了中國機電產品流通協會會長張祚嶺。
現狀難點:全國1000多萬臺各類民用工程機械使用無序
非道路移動機械是什么?張祚嶺介紹,非道路移動機械是指不在道路上行駛的以汽油或者柴油為燃料的機械,主要涉及機械類型包括但不限于挖掘機械、鏟運機械、壓實機械、路面機械、混凝土機械、起重機械、樁工機械、鑿巖機械、農業機械、發電機組等。
“非道路移動機械對大氣污染‘貢獻’占比大,卻無主管單位,也無牌照管理。過去,對此類污染源的管理在全國都是一個難題。”張祚嶺表示,由于沒有相關部門進行信息采集,注冊登記、編號發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無法落實,加之大多數機械業主都無法上保險,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將無法界定身份、造成責任追究難。工程機械在使用過程中流動性強、工作周期短,工作時間和場所無規律可循,該領域國家沒有強制報廢規定,長期以來一直是安全生產和環保監管的盲區。
據測算,一臺工程機械的排放量相當于輕型商務車的30倍,折算下來全國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排放量與道路移動源相當,而且以柴油為主要動力的工程機械排放的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均屬于低空排放,嚴重污染空氣質量。
張祚嶺介紹,近年來協會工程機械信息采集服務中心通過調查、信息采集、數據庫統計分析等方法,客觀反映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現狀。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十一大類幾十個品種型號的非道路工程機械大約1000萬臺套,主要是挖掘機械、鏟土運輸機械、路面機械、樁工機械和各類非道路車輛(叉車、牽引車、搬運車等)。其中,挖掘機械占35%,鏟土運輸機械占30%,路面機械占13%,樁工機械占7%,其他類別非道路車輛占15%。
技術創新:為非道路移動機械貼上“環保身份證”
如此龐大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如何科學有效的管理?
“可以通過行業自查、自律、自我監管等方式解決國內工程機械流通行業無序發展的狀態。”張祚嶺介紹,中國機電產品流通協會通過大數據平臺技術,將采集的數據成果與當地政府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環境保護部門實現信息共享,摸清全國在用非道路移動工程機械的產品排放水平情況,完成基礎性和技術性的數據統計工作,加強非道路工程機械行業管理和自律建設;同時,與地方合作,創新“身份證”管理,采取在線、現場采集方式,對施工現場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等主要非道路移動機械進行備案登記,審核通過的予以發放環保標志和“身份”編碼。
據悉,覆蓋全國部分地區的工程機械數據信息庫現已初步建立,并依托全國會員單位已在20多個省市設立工程機械數據采集服務機構,共采集非道路移動機械相關信息數據158800余條。
放管結合:增強行業自律,努力填補監管“空白”
“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采集備案流程復雜嗎?會不會給機械主帶來不便?”
“這樣管理會不會增加工地管理成本,遇到抵觸情緒?”
……
面對疑問,張祚嶺坦率地道出實情:“由于非道路移動機械種類繁多、工作面大,且大多由分散于個人戶主手中,信息采集及監管工作并非易事。此外,加上個別地方會員在信息采集過程中宣傳不到位、方法比較簡單,也容易導致個別機主的不理解情緒。”——信息采集這項工作建立在戶主自愿的基礎上,不能強求。只有通過加大服務項目力度,讓戶主自愿參與。
協會按照非道路移動機械發動機排放標準開展檢測,下一步準備免費發放環保電子標識、安裝非道路移動機械號牌、聯網和填寫紙質檔案,發放非道路機械登記證書。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標識分為綠色、藍色和橙色,分別對應電動和國III及以上排放標準、國II排放標準和國I及以下排放標準。
此外,張祚嶺表示協會將一直秉承通過行業自查、自律、自我監管的方式,來解決國內工程機械流通行業無序發展的問題,用行業自律的方式和市場的力量,幫助政府實現在非道路移動機械設備方面的行政監管。
責任編輯: 馬嘉悅